相信上了年纪的老百姓知道,上世纪80年代,家家户户都能拿出几个私章来。印章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瑰宝之一,从国玺、秦印、汉官印到唐宝、元押等,唯有印章延续至今,仍然保持着强盛生命力。
传统印章以手刻为主,在方寸间体现指尖艺术。随着现代科技运用,历经岁月沧桑的手工刻章,正逐步被电子刻章所替代,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者在坚守,在江西省遂川县雩田镇,就有这样一位。
康忠科今年57岁,从15岁起,便跟父亲学艺,至今已长达42年,如今,在圩镇上开了家刻章店。
说起当初从事这行,康忠科坦言,主要是子继父业,加之自己也有兴趣,在当时,这门手艺的经济收益还是相对可观。
由于康忠科手艺精湛,在本乡镇,他的知名度越来越大,甚至附近泉江、枚江镇,甚至隔壁万安县一些毗邻的乡镇,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。
康忠科勤奋好学,又很吃苦,凭借聪明才智,几年下来,就掌握全套技术,各种材质,多种字体,都能轻松驾驭。顾客们对他的技艺也是赞赏有加。
上世纪八十年末至九十年代初,康忠科骑着自行车,按农历一四七、三六九,在周边乡镇摆流动摊,虽然日晒雨淋,但生意还算不错,没白吃苦。直到1992年,在雩田圩镇上建了房,开了店铺,免得四处奔波。
40余年里,康忠科也记不清手中刻刀刻出了多少枚印章,但双手布满的厚厚老茧足以说明一切。
康忠科说,一枚印章就像人的外表打扮,如何把不同的字连接组合,还是有不小挑战。在这过程中,不但要求静得下心,沉得住气,手不抖,还取足于对刻刀运用的熟练程度,这也是技艺所在。但每当一枚印章出炉时,自己很成就感,这也是长期坚持的动力源泉。
时代变迁,随着人们文化水平普遍提高,用笔签字也为方便,印章需求量大大减少,加之电脑刻印机发明后,更挤压了市场生存空间。相对而言,手工刻章技艺繁杂,收益又不高,如今,年轻人愿意静下心学这门手艺的凤毛麟角,严重后继乏人。康忠科很是担忧,这种老一辈人记忆里的手工刻章,会彻底淡出历史舞台。
如今,虽然有时一天也难接到生意,但康忠科却还在坚守,雕刻已成为精神寄托,一笔一刀,深深烙在心底,无法轻易割舍。
审签:郑少忠